● 隳huī ◎ 毁坏;崩毁:“~人之城郭。” ● 隳duò ◎ 古通“惰”,懒惰。 ● 遽jù 1. 急,仓猝:~尔(突然)。~死。~然。匆~。 2. 惊惧、慌张:~色。惶~。 3. 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:乘~而至。 4. 遂,就:“塘有万穴,塞其一,鱼何~无由出?” 汝南,古属豫州,豫洲为九洲之中,汝南又居豫洲之中,故有“天中”之称。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,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。上自秦、汉,下至明、清,汝南一直是郡、州、军、府治所,为八方辐辏之地。现辖7镇、13乡,281个村(居)委会。 汝南地处淮北平原,有近两千年的历史。她的称谓随着朝代的更迭屡有变化。汉高祖置汝南郡,当时已是贯通中原地区南北的水陆码头。公元817年,上蔡县治所迁于此,称“悬瓠城”。《水经注》有云:河自东西下,屈曲而流,抱城三面。形若垂瓠,故称悬瓠城。东晋义熙十四年(公元418年)汝南郡治迁至于此。南北朝时,刘宋侨立司州,后周置总管府,隋仍为汝南郡治,另置汝阳县于郡城,改悬瓠城为溱州。唐,“初置予州,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”。宋置“淮康军”,金设“镇南军”,曾建行宫。元至元三十年(公元1293年)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,汝南水患大减,人民稍得安宁,改蔡州为汝宁府,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。明成祖朱棣分封四子于汝宁府,称崇庄王,传十一世。清沿明制,民国三年废府,改汝阳县为汝南县,是河南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所在,解放初也曾设专署。近两千年,她一直是豫南一代政治,经济和文化中心。如果说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,汝南就是这个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她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化,秀丽的风光,众多的古迹,为中州大地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芒! |
● 穰ráng 1. 稻、麦等的秆:~草。~子。 2. 庄稼丰熟:~~(丰盛的样子)。 3. 同“瓤”。 |
● 箪(簞)dān ◎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:~食(sì)壶浆(形容劳军)。~食(sì)瓢饮(喻生活贫苦;亦指安贫乐道)。 ● 馗kuí ◎ 同“逵”。 |
迤逦(迤邐)yǐ lǐ :亦作“ 迤里 ”。亦作“迆邐”。 1.曲折连绵貌。 南朝 齐 谢朓 《治宅》诗:“迢遰南川阳,迤邐西山足。” 宋 柳永 《凤栖梧》词之三:“玉树琼枝,迆邐相偎傍。” 丁玲 《小火轮上》:“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,是迤逦不断的青山。” (2).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。 元 朱庭玉 《夜行船·春晓》套曲:“迤邐鶯啼共燕语,偏向闲庭户。” (3).斜延貌;延伸貌。 宋 苏轼 《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》:“盖本处地势,自 银林堰 以西,地形从东迤邐西下。” 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边防上》:“在东北、西北,由 东三省 、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,又在在与 俄 接壤。” (4).缓行貌。《古今小说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》:“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,擕着琴剑书箱,扮作游学秀士,迤邐上路。” 苏曼殊 《断鸿零雁记》第二七章:“余頽僵如尸,幸赖 法忍 扶余,迤邐而行。” 汪曾祺 《故里三陈》:“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,累得他筋疲力尽,他迤里歪斜走出来。” (5).渐次;逐渐。 宋 苏轼 《与杨元素书》之八:“厥直六百千,先只要二百来千,餘可迤邐还。” 宋 贺铸 《更漏子》词:“迆邐黄昏,景阳鐘动,临风隐隐犹闻。”《古今小说·闲云庵阮三偿冤债》:“﹝ 阮三 ﹞每夜如此,迤邐至二十日。” ● 谮(譖)zèn ◎ 说别人的坏话,诬陷,中伤:~言。 竖儒(豎儒):(1).对儒生的鄙称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 沛公 駡曰:‘竖儒!夫天下同苦 秦 久矣,故诸侯相率而攻 秦 ,何谓助 秦 攻诸侯乎?’” 司马贞 索隐:“竖者,僮僕之称, 沛公 轻之,以比奴竖,故曰‘竖儒’也。” 唐 权彻 《题沉黎城》诗:“不学竖儒辈,谈经空白头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三一回:“ 袁绍 大怒曰:‘竖儒怎敢笑我!我必杀之!’” 清 孙枝蔚 《览古》诗:“所恃楫与秩,岂知皆竖儒。” (2).有时用以谦称自己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,无使功臣怀恨黄泉。” 李贤 注:“言如僮竖无知也。” 清 杨绳武 《孝陵》诗:“竖儒瞻拜旧山陵,落日平芜百感生。” |
人报曹军大队赶来,玄德教孙乾等保护老小先行。玄德与关、张、赵云在后,且战且走。操见玄德去远,收军不赶。 曹操是强弩不能穿鲁缟,还要注意其他方面可能的攻击,并不是不想灭了刘备。土人知是玄德,奉献羊酒,乃聚饮于沙滩之上。——土人奉献,可见刘备仁义之名广为传播。 玄德叹曰:“诸君皆有王佐之才,不幸跟随刘备。备之命窘,累及诸君。今日身无立锥,诚恐有误诸君。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,以取功名乎?”众皆掩面而哭。——刘备屡战屡败,此时也有点泄气了。创业艰难啊! 云长曰:“兄言差矣。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,数败于羽;后九里山一战成功,而开四百年基业。胜负兵家之常,何可自隳其志!”孙乾曰:“成败有时,不可丧志。此离荆州不远。刘景升坐镇九郡,兵强粮足,更且与公皆汉室宗亲,何不往投之?”——关羽开导,孙乾出主意。 玄德曰:“但恐不容耳。”乾曰:“某愿先往说之,使景升出境而迎庄公”玄德大喜,便令孙乾星夜往荆州。——开口求人难,英雄气短。孙乾忠心,愿意出力。 刘表问曰:“公从玄德,何故至此?”乾曰:“刘使君天下英雄,虽兵微将寡,而志欲匡扶社稷。汝南刘辟、龚都素无亲故,亦以死报之。明公与使君,同为汉室之胄;今使君新败,欲往江东投孙仲谋。乾僭言曰:不可背亲而向疏。荆州刘将军礼贤下士,士归之如水之投东,何况同宗乎?因此使君特使乾先来拜白。惟明公命之。”——孙乾的说辞不错。还制造紧缺,是个说客人才。 表大喜曰:“玄德,吾弟也。久欲相会而不可得。今肯惠顾,实为幸甚!”蔡瑁谮曰:“不可。刘备先从吕布,后事曹操,近投袁绍,皆不克终,足可见其为人。今若纳之,曹操必加兵于我,枉动干戈。不如斩孙乾之首,以献曹操,操必重待主公也。”——蔡瑁说刘备的角度是把刘备看成应聘者,不是当成合作伙伴。杀刘备的主意是出于安全而不是竞争的思考。 孙乾说蔡瑁是不得以,蔡瑁怀恨埋下将来的矛盾。 曹操重新面临选择先打击谁的选择。程昱建议理清顺序。 曹操重新布置妥当,再次攻击袁绍,符合每次打击一个对象的原则。 袁绍急于攻击曹操,没有考虑实力是否足以支撑。审配进谏有理。袁绍只能从战术角度思考,正确性有问题。 |
玄德正慌,方欲自战,高览后军忽然自乱,一将冲阵而来,枪起处,高览翻身落马。视之,乃赵云也。 真正的战斗还是需要有实力的人。云纵马挺枪,杀散后队,又来前军独战张邰。邰与云战三十余合,拨马败走。——赵云勇悍,独战张邰且胜,实在厉害。个体的能力对整体的局势也有很大的影响。这就是优秀的人才的作用。 云乘势冲杀,却被邰兵守住山隘,路窄不得出。正夺路间,只见云长、关平、周仓引三百军到。两下相攻,杀退张邰。——这个就有点像围棋了,猛烈攻击对方也会造成对方的局部优势。刘备方面这会反倒形成局部优势,攻击曹军了。 |
玄德两头无路,仰天大呼曰:“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!事势至此,不如就死!”欲拔剑自刎,刘辟急止之曰:“容某死战,夺路救君。” 曹军攻击不歇,刘备这样有毅力的人都要自杀,可见这番持续打击对刘备形成的心理压力。刘辟和刘备交往不久,能拼力死战,说明刘备能很快得人心。 |
次日,又使赵云搦战。操兵旬日不出。玄德再使张飞搦战,操兵亦不出。玄德愈疑。忽报龚都运粮至,被曹军围住,玄德急令张飞去救。忽又报夏侯惇引军抄背后径取汝南,玄德大惊曰:“若如此,吾前后 曹操老辣,不和刘备直接对抗,而是断粮、挖老巢。等到刘备分兵,当前又形成实力占优的局面。玄德大惊。又报张飞去救龚都,也被围住了。玄德急欲回兵,又恐操兵后袭。忽报寨外许褚搦战。玄德不敢出战,候至天明,教军士饱餐,步军先起,马军后随,寨中虚传更点。——刘备再次分兵,已经不能对战,只能选择逃走。曹操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! 玄德慌寻走路。赵云曰:“主公勿忧,但跟某来。”赵云挺枪跃马,杀开条路,玄德掣双股剑后随。正战间。许褚追至,与赵云力战。背后于禁、李典又到。玄德见势危,落荒而走。听得背后喊声渐远,玄德望深山僻路,单马逃生。——刘备辛亏有赵云这样的能手,否则已是一战成擒。 |
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。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,劝操退军于河上,伏兵十队,诱绍追至河上,“我军无退路,必将死战,可胜绍矣。”操然其计。 曹操每遇到问题就会商议,认为可行就马上决定,领导能力很强。程昱敢于断定“我军无退路,必将死战,可胜绍矣。”也是基于对自己军队的能力的认同。不是谁都可以仿效这样的败战计的。曹军无去路,操大呼曰:“前无去路,诸军何不死战?”众军回身奋力向前。——这样的紧急关头曹操总是能够亲自上阵,激励士气。为将者不能没有决死一战的勇气。 许褚飞马当先,力斩十数将。袁军大乱。袁绍退军急回,背后曹军赶来。——没有许褚这样的能手是无法打开局面的。 绍大呼曰:“若不决死战,必为所擒矣!”奋力冲突,得脱重围。——袁绍终于被激发出勇气了。哪怕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已。 却说曹操自仓亭大胜,重赏三军;令人探察冀州虚实。——曹操每次都及时奖赏。还继续保持进取的准备。 细作回报:“绍卧病在床。袁尚、审配紧守城池。袁谭,袁熙、高干皆回本州。”众皆劝操急攻之。操曰:“冀州粮食极广,审配又有机谋,未可急拔。现今禾稼在田,恐废民业,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。”——形势不错啊。大家的看法都一致。曹操冷静,不迷于当前的有利形势。 正议间,忽荀彧有书到,报说:“刘备在汝南得刘辟、龚都数万之众。闻丞相提军出征河北,乃令刘辟守汝南,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。丞相可速回军御之。”——果然,局势有新的演变。 操大惊,留曹洪屯兵河上,虚张声势。操自提大兵往汝南来迎刘备。——曹操布置完整,是一种习惯了。 操布成阵势,叫玄德打话。玄德出马于门旗下。操以鞭指骂曰:“吾待汝为上宾,汝何背义忘恩?”玄德曰:“汝托名汉相,实为国贼!吾乃汉室宗亲,奉天子密诏,来讨反贼!”遂于马上朗诵衣带诏。——曹操的问话应该郁结于心久矣。刘备的答话不理会曹操的私人表达,有水平。 三处一齐掩杀。曹军远来疲困,不能抵当,大败而走。——曹军虽强,到底还是劳师,败不为奇。 |
袁绍回冀州,心烦意乱,不理政事。 袁绍不是坚毅的人。刘氏想自己的孩子继承袁绍的位置,是妇人的见识。官渡新败,当前之急是凝聚力量共同御敌。袁绍知道审配、逢纪、辛评、郭图四人各为其主,还要讨论继承的问题,岂不是鼓励内耗,破坏团结。郭图的说法,无论是否有私心,都是有道理的。 时操引得胜之兵,陈列于河上,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。——曹操的军队在袁绍的地盘受到欢迎,袁绍的群众基础有问题啊。 操见父老数人,须发尽白,乃命入帐中赐坐,问之曰:“老丈多少年纪?”答曰:“欲近百岁矣。”操曰:“吾军士惊扰汝乡,吾甚不安。”父老曰:“桓帝时,有黄星见于楚、宋之分,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,夜宿于此,对老汉等言:黄星见于乾象,正照此间。后五十年,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。今以年计之,整整五十年。袁本初重敛于民,民皆怨之。丞相兴仁义之兵,吊民伐罪,官渡一战,破袁绍百万之众,正应当时殷馗之言,兆民可望太平矣。”操笑曰:“何敢当老丈所言?”遂取酒食绢帛赐老人而遣之。号令三军:“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,如杀人之罪!”于是军民震服。操亦心中暗喜。——老丈的话未必是实,曹操的态度做法深得民心。曹操的暗喜,应该是喜民心已得,军令得遵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