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訖時間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盡是年八月
卷 名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九
帝 號 宋真宗
年 號 大中祥符元年(戊申,1008)
全 文
五月辛酉,王欽若等言轉運使盧琰、邵曄祗奉祀事,欲留前轉運使張知白權本司常務。詔知白俟禮畢赴闕。
壬戌,令官吏犯贓遇赦者奏裁,或有希望恩宥,故干科條,所在禁錮,以俟進止。
王欽若言泰山下醴泉出。
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奏罷內帑所助錢八萬緡。於是,又請輦本路金帛芻粟四十九萬赴京東,以助祀事。上曰:「士衡臨事有心力,可銟也。」遂賜褒詔。丁謂因請留士衡於澶州管勾東封事,詔從之。
有司詳定儀注,請于泰山上置圜臺,徑五丈,高九尺,四出陛,上飾以青,四面如方色。壇外一壝,廣一丈,圍以青繩三周。燎壇在圜壇東南,高一丈二尺,方一丈,開上南出戶,方六尺。山下封祀壇,四成,十二陛,如郊祀錄圜丘之制,上飾以玄,四面如方色;設三壝。燎壇如山上。社首壇,八角,三成,八陛,三壝,如方丘之制。又為瘞埳於壬地外壝之內。天地玉牒、玉冊,並刻字填金,聯以金塗銀繩,緘以玉匱,置石鐾中。配坐玉冊,緘以金匱。牒廣五寸。冊廣一寸二分,厚三分【一】。金匱之制,並長一尺三寸。檢長如匱,厚二寸,闊五寸,當纏繩處刻為五道。封匱以金泥和金粉、乳香為之。印以受命寶,寶方一寸二分,文曰「恭膺天命之寶」。封匱當寶處,刻深二分。石鐾之制,用石再累,各方五尺,厚一尺,鑿中廣深,令容玉匱,傍施檢處,皆刻深七寸,闊一尺,南北各三,東西各二,去隅皆七寸,纏繩處皆刻三道【二】,廣一寸五分,深三分。又為石檢以擫鐾【三】,皆長三尺,闊一尺,厚七寸,刻三道,廣深如纏。其當封處,刻深二寸,取足容寶。又皆為小石蓋,與封刻相應。其檢立鐾旁,當刻處又為金繩三以纏鐾,皆五周,徑三分。封鐾以石泥、石末和方色土為之。印以「天下同文」寶,寶鑄以金,制同御前寶。距石十二,分距四隅,皆闊二尺,厚一尺,長一丈隅【四】,斜刻其道【五】,與鐾隅相應【六】,皆再累,又為五色土圜封。鐾上徑一丈二尺,下徑三丈九尺【七】。其二寶分寸並以今尺為準。金匱回日,奉置太廟本室。詔皆從之。
乙丑,王欽若言錫山蒼龍見。
丙寅,命王旦、馮拯、趙安仁等分撰玉牒、玉冊文。上諭之曰:「其文當首□上天降鑒符瑞原委,次述為民祈福之意。」
詔緣封禪所經諸州,權增屯兵,可第賜緡錢及酒,令長吏犒設。
戊辰,新及第授官人無得以富家權錢倍出息利,至任所償還,所在察舉之。
初,有司請依唐故事,皇帝告廟出京,泰山、社首山並用法駕。上以前詔惟祀事豐潔,餘從簡約,於是改用小駕儀仗,尋改小駕名曰鑾駕。
辛未,趙安仁奏,得太僕寺狀,金玉輅合先赴泰山,輅高二丈三尺,闊一丈三尺,所經州縣城門橋道有隘狹處,請令修拆。上曰:「若此,則勞人矣。可於城外過,有墳墓處避之。」
癸酉,秦國賢肅長公主薨。(王承衍先卒于咸平元年。)
甲戌,上以東封路供頓芻糧數廣,召丁謂出扈駕兵籍示之,曰:「蓋有司不知此數,廣為營備爾,曾不慮煩擾於下,其少數未曾轉送者,埙秋成和市。」
丙子,詔收瘞汴、蔡、廣濟河流尸暴骸,仍致祭。
三司假內藏庫銀十萬兩,從之。
丁丑,給復州經寇盜戶三年。
令諸州所貢方物並取十月以前集泰山下。
庚辰,詔諸路今年夏秋賦止于本州軍輸納。
有司請:「登封日,圜臺立黃麾仗,至山下壇設爟火。將行禮,然炬相屬。又出漆牌,遣執仗者傳付山下。牌至,公卿就位,皇帝就望燎位,山上傳呼萬歲,下即舉燎。皇帝還大次,解嚴。又傳呼而下,祀官始退。其社首瘞坎,亦設爟火三為準。」從之。
始定公卿就位,亦用傳呼為節【八】,上以接神務在嚴靜,遂更為漆牌,禮畢乃聽傳呼【九】。又恐傳付漆牌不即達,辰刻或差,先遣司天以漏壺設山之上下及以日晷覆校,復以壇側擊版相應。又自太平頂、天門、黃峴嶺、岱嶽觀,各以長竿揭籠燈下照參候,使不愆其節云。
贈元德皇太后父故乾元防禦使李英檢校太尉、安國節度使,追封常山郡王;母王氏魏國太夫人,仍遣使告元德皇太后廟。
辛巳,對王旦等于龍圖閣,出封禪壇圖示之。上曰:「郊禋日,祀昊天上帝位不以正坐,蓋合祭皇地祇。今封祀日,昊天上帝坐宜當子位,天書置于東側,太祖、太宗位比郊禋日次西北側向,以申祖宗恭事上穹之意。」
壬午,詔天書出京至嶽下日用道門威儀百人,在路三十人。舊制,郊祀正坐褥皆以黃,皇帝拜褥以緋,至是,詔配坐以緋,拜褥以紫。
詔緣路行宮,止以舊屋就加塗塈,不須別創。
詔于泰山要路置門,非執事赴役者無得升。
请登录会员以观全文。
提示:
- 欢迎加入古籍QQ群:71582190,本群只谈古籍,勿论其他。入群请修改群名片为:正在学习或研究的内容.昵称,如:论语.飞翔,杂学.心在远方。
- 推荐浏览器版本在IE8.0以上,如此可以使用网页最下方工具条记录读古籍笔记,查字典以及反馈文中错漏之处。浏览器版本过低则无法使用。
- 如要搜索本页,请按 Ctrl+F 打开搜索输入框。